首頁 > 政策導航

教育部:資助政策所有學段、所有學校、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

2022年08月30日來源:教育部

奮力書寫人民滿意的學生資助答卷

——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生資助改革發展成就

教育部財務司

學生資助是重要的保民生、暖民心工程,事關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,要求“健全學生資助制度”“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”。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,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,督促指導地方各級政府和學校著力建設高質量學生資助體系,堅持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,確保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”,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。

一、十年不懈努力,建成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

目前,我國學生資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資助為主、學校和社會資助為輔,方式上以無償資助為主、有償資助為輔,對象上以助困為主、獎優為輔的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,涵蓋28個中央政府資助項目,“獎、助、貸、免、勤、補、減”多元政策相結合,年資助人次1.5億,年資助金額2600多億元,為世界提供了學生資助的中國方案。

一是資助項目更全,構建了符合國情的資助政策體系。十年來,國家建立實施學前教育資助制度,為小學生免費配發漢語字典,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,新設立中職國家獎學金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、國家助學金、學業獎學金,啟動高校新生入學資助項目,出臺高校學生應征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辦法、直招士官國家資助政策等政策,填補了資助領域的多項空白。同時,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學生受助需求變化等實際,陸續對各學段17項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進行了26次調整和完善,確保資助政策和資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、向欠發達地區傾斜、向民族地區傾斜、向特殊困難群體傾斜。

二是資助力度更大,形成了政府投入為主的資助格局。十年來,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。其中,財政投入資金累計達1.45萬億元,占資助資金總額的72%;學校和社會投入資金累計達0.29萬億元,占資助資金總額的14%;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0.27萬億元,占資助資金總額的近14%。年資助金額從2012年的1322億元,增加到2021年的2668億元,翻了一番。財政投入資金從2012年的1020億元,增加到2021年的2007億元,增長97%。其中,中央財政投入資金從2012年的628億元,增加到2021年的1238億元,增長97%。財政支持力度持續加大,形成了政府投入為主、學校和社會資金為重要補充的資助格局。

三是資助標準更高,提升了受助學生的生活水平。十年來,教育部、財政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脫貧攻堅要求,建立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,逐步提高各學段資助標準。義務教育階段,兩次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膳食補助標準,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5元,逐步實現從“吃得飽”向“吃得好”轉變。高中階段,提高普通高中、中職國家助學金標準,從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至2000元。高等教育階段,將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標準提高了3000元;提高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標準,從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到3300元;提高國家助學貸款額度,從每生每年不超過6000元到本專科生12000元,研究生16000元,并相應提高基層就業和應征入伍服兵役貸款代償標準。

四是資助范圍更廣,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。十年來,全面實行城鄉義務教育“兩免一補”政策,“一補”范圍從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擴大到非寄宿生,營養改善計劃實施范圍實現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覆蓋,擴大中職免學費、高職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覆蓋面,增加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名額,完善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政策,將預科生和科研院所等各類培養單位的研究生、軍隊院校招收的無軍籍地方全日制學生,全部納入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覆蓋范圍。十年來,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,年資助人次從2012年的近1.2億人次,增加到2021年的1.5億人次,資助范圍逐步擴大、規模穩步增長,實現了資助政策“所有學段、所有學校、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”三個全覆蓋。

二、十年砥礪奮進,學生資助工作做出重要貢獻

一是為促進教育公平發揮了關鍵作用。學生資助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性工作。我國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,使教育公平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,成為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再因學費問題而失學,充分享有了公平的教育機會。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再為生活費用發愁,不再因經濟問題而輟學,可以踏踏實實地安心學習。從資助面看,民族地區、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、原“三區三州”學生資助比例分別為46%、43%、82%,遠遠高于全國26%的平均資助比例。全國范圍內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,因貧失學、輟學已成為歷史。

二是為教育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。學生資助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,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陣地。十年來,學生資助堅持將建檔立卡家庭學生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學生、特困供養學生、孤兒、殘疾學生等特殊困難群體作為重點保障對象,結合實際給予較高檔次資助,加快了這些家庭擺脫貧困的步伐。學生資助政策減輕了脫貧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經濟負擔,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、實現高質量就業,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良好基礎。2020年,共資助建檔立卡學生1472萬人,資助金額344億元。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,2021年,繼續資助脫貧家庭和脫貧不穩定家庭學生1400多萬人,資助低保家庭學生700多萬人、特困救助供養家庭學生10余萬人、孤兒學生20余萬人、殘疾學生100多萬人,年資助金額572億元。

三是為提升人力資源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學生資助不僅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安心學習,還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,增強了身體素質。比如,國家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,覆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12.38萬所,受益學生達3.5億人次。根據中國疾控中心2021年監測數據,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地區男、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別增長4.2cm和4.1cm,高于全國農村學生平均增長速度;中西部農村學生的生長遲緩率為2.5%,比2012年下降了5.5個百分點。通過學生資助政策的引導,明顯增強了中職教育以及農、林、地、礦、油等艱苦專業和師范專業的吸引力;數十萬名受助師范生投身農村基礎教育,明顯改善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素質;66萬名受助高校畢業生扎根基層就業,明顯優化了基層干部隊伍和專業人才結構;143萬受助大學生應征入伍報效國家,為我國實現強軍目標輸送了一大批優質兵員。今年年初成功舉辦的冬奧會,參加志愿服務的高校學生中有91%是受獎助學生。

四是為我國教育事業贏得了國內外贊譽。十年來,學生資助秉持為民初心,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及時送到困難群眾手中,成為人民群眾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最直接、最溫暖的體現。在新冠疫情期間和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期,各地各校開啟“綠色通道”,幫助受疫情災情影響的學生渡過難關,免除貸款學生2022年內應償還的國家助學貸款利息,惠及400多萬高校畢業生。營養改善計劃等資助項目的實施,更為我們贏得了國際聲譽。世界糧食計劃署對169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,我國是全球少數同時在中學、小學階段提供營養餐的國家,學校供餐規模位居前列。世界銀行、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認為“在世界范圍內,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”。

三、十年不斷探索,形成學生資助工作寶貴經驗

回顧十年來學生資助的不平凡歷程,實現學生資助高質量發展:

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。黨的領導是學生資助工作最可靠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,決定著學生資助工作的服務方向和使命任務。我們堅持將學生資助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,保障基本、兜住底線,確保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公平享有資助政策。建立起中央、省、市、縣四級財政分擔機制,按照經濟發展水平、學校隸屬關系等因素實行資金合理分擔。建立起中央、省、市、縣、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和隊伍,覆蓋了全國所有地區和學校。始終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生資助全過程,為國家培養堪當重任的可靠接班人。

二是始終堅持精準資助。精準資助是學生資助的基本要求,也是學生資助的基本方法。在政策設計時,充分考慮經濟發展水平、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,資助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,向艱苦專業和國家亟需專業傾斜。在確定資助標準時,根據不同學生的受助需求實行分檔資助,加大對特殊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。在落實資助政策時,建設應用學生資助信息管理平臺,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,提升資助數據管理效能。在監督管理方面,逐步形成了由教育、財政、審計、紀檢監察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監督機制,多措并舉,多方發力,確保學生資助更精準、更公平、更高效。

三是始終堅持資助育人。學生資助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把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生資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推進學生資助由保障型向發展型延伸。從身心發展、道德培養、學業提升、就業幫扶等對受助學生給予全方位關懷和幫助,促進受助學生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方面發展。我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獎學金評選、助學金申請、助學貸款辦理、勤工助學等環節,深入開展勵志教育、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,著力培養學生爭先創優的精神,勞動光榮的意識和自強不息的品質,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、就業觀和價值觀。

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民生工程,在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中肩負著新的使命。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,繼續踐行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”的承諾,不斷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,健全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,努力提高精準資助、資助育人的科學化水平,加快推動學生資助工作高質量發展,持續推進教育公平,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!


招生信息
网信彩票注册-官方网站